相去剖析为何正的与真深度甚远
作为一名区块链开发者,当我看到"Blast不过是个3/5多重签名"的说法时,第一反应是:这个判断是否准确?带着这个疑问,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仔细研究了它的智能合约代码,结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细节。 代码不会说谎。一个崭新的钱包0x52c31在部署了两个关键合约后,立即将所有权转交给了Gnosis Safe。这是一个业内广泛使用的多重签名合约,需要5个签名者中的3个同意才能执行交易。有趣的是,这5个签名者的身份至今成谜。 更值得玩味的是Blast采用了代理合约设计。通过OpenZeppelin的UUPSUpgradeable合约,它保留了随时更改底层合约逻辑的权限。这就像给你的保险箱留了把备用钥匙,而钥匙掌握在几个陌生人手里。 说实话,当我发现这一点时也很惊讶。但更令人意外的是,包括Optimism、Arbitrum在内的大多数主流L2其实都在使用类似机制。L2Beat的数据显示,这些平台的核心代码都可以在未经公告的情况下被修改。 这让我想起去年参与Polygon PIP-29提案讨论时的情景。当时我们就讨论过,成熟的L2应该逐步弱化安全委员会的能力,将其权限限制在修复关键漏洞的范围内。但现实是,目前大多数项目都还处于过渡阶段。 然而,Blast的问题远不止于此。最让我震惊的是它的运作模式:这根本就不是一个L2!它更像是一个资金池,没有任何测试网、交易处理或数据上链功能。用户存入的资金就像被锁在一个黑匣子里,既不能自主提取,也没有任何链上验证机制。 想象一下:你把钱存进银行,但银行既没有ATM机,也没有柜台服务,想取钱?得等几个陌生人心情好了再说。更可怕的是,合约里还藏着一个"enableTransition"功能,可以随意设置"mainnetBridge"合约来转移所有资金。而唯一的限制条件竟然是——只要这个合约不是个人钱包就行! 通过分析,我发现两个主要的资金安全隐患: 1. 3/5多重签名可以直接升级恶意代码卷走资金 2. 同样通过3/5签名,可以设置一个恶意合约瞬间转移超过2亿美元的资金 说实话,作为一个经历过多次安全审计的开发者,看到这样的设计让我后背发凉。虽然我个人认为大规模盗取的可能性不大,但这种设计就像在刀尖上跳舞,风险实在太高。 Blast的"原生收益"概念确实很有创意,但创新不应该以牺牲基本安全性为代价。作为业内人士,我的建议是:在项目完善其安全机制前,普通用户需要三思而后行。毕竟在这个领域,代码即法律,而目前Blast的"法律"实在太过宽松了。揭开Blast的神秘面纱
行业真相:大部分L2都在用类似机制
Blast与真正L2的本质区别
令人担忧的安全隐患
结语:理性看待创新与风险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市场精准预判,空单斩获丰厚回报
- FIL的漫漫熊途:社区信仰还能持续多久?
- 当2亿美金不翼而飞:Mixin安全事件背后的疑云重重
- 探索Cosmos生态:6个值得关注的潜力项目
- 币圈战况实录:8月4日BTC多空角力白热化 ETH反弹能否持续?
- 以太坊操作手记:10月2日短线交易实战解析
- HTX遭遇790万美元黑客攻击,孙宇晨称小case?
- 熊市当道,比特币真的还能赚到钱吗?
- Lido价格分析:1.5美元支撑位是否值得抄底?
- 华盛顿的政治闹剧:政府停摆在即,加密货币立法恐遭池鱼之殃
- 为什么付费区块链注定只能是小众游戏?
- 2000万美金加持!这家公司让你足不出户就能亲临婚礼现场
- 中国投资者:在加密寒冬中逆势生长的野火
- Aptos价格关键时刻:5.7美元争夺战将决定后市命运
- 区块链晨报:香港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加速,摩根大通跨境支付新突破
- 比特币的稀缺性:不是缺陷而是优势
- 当AI掀起工作革命:这一次真的不一样吗?
- 比特币减半风暴来袭,M50S为何能成为矿工的避风港?
- 揭开以太坊Gas费的面纱:我的实战经验分享
- 周悦盈行情手记:当币圈玩起狼来了的把戏
- 搜索
-